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那么,常见的小腿静脉血栓该如何去治疗呢?下面我整理了小腿静脉血栓的治疗 方法 以供大家阅读。
小腿静脉血栓病因
1.血流淤滞状态 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状态 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3.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通过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PGG2、PGH2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4.其他因素 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小腿静脉血栓治疗方法
1981~1986年,作者为15例股青肿病人作了静脉血栓切除术,术中和术后虽未发生重型肺栓塞,治疗结果也好,但自1986年后,竞未作一例同样手术,提示非手术方法疗效甚佳,对晚期前病例几乎是代替了包括取栓和肌间隙减压等手术。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无疑发病急骤、发展迅速,理应施以最有效的方法。
静脉应用肝素,虽可立即起到抗凝作用,从而通过调动内源性胞浆素原发挥溶栓作用,但与直接溶栓剂相比,似显得较为被动。故作者对急性病例将纤溶制剂定为首选药物。由于链激酶具有抗原性,静脉用药后常有致热原性反应,因而主张用尿激酶。常用每天10万~20万U,溶于250~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入,分2次投予。要求监测纤维蛋白原在200mg%以上,优球蛋白时间在80min以上。加上抬高患肢,常在1~3天内患肢明显消肿。至疗效明显或总量到100万~200万U时停药,改为静脉肝素3~5天,分为静脉连续滴注法或分次给药法,总量约为每天200mg,维持激活凝血时间(ACT)或试管法凝血时间延长2~3倍。此后采用口服抗凝法(华法林或醋硝香豆素片)2~3个月,保持凝血酶原活动度在30%~40%之间。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应用及通过头端多微孔导管向病变所在连续灌注纤溶药物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治疗疗效。
静脉取栓法的指征是在上述治疗过程中病情仍急剧发展者,尤其是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急剧减弱病例,但对已是静脉性坏疽者则取栓术为时已迟。静脉取栓术主要顾虑在于取栓过程中发生肺栓塞问题。为此,取栓术前最好经颈内静脉置下腔静脉滤器,以可靠地防止由术中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至于文献中已介绍,作者自己也用过的首先自健侧股静脉插入球囊导管,使之挡于下腔静脉分叉处的方法并不可靠,因取栓后此囊仍要撤出,残留或被暂时阻挡的血栓仍可脱落。即或如此,作者自患侧股静脉切开以F-5或F-6 Fogrty球囊导管取栓时,仍令助手压迫腹部,经10余例治疗,未见严重肺栓塞的发生,但有3例术后发生呼吸困难1~3天。近心侧取栓完毕后,远心侧由于股静脉瓣膜的阻挡,Fogarty球囊导管常无法逆向进入,因而用的是以驱血带自远侧向近侧挤压的方法,也即Milking法,此时可见血栓自股静脉切口被挤出。髂-股静脉取栓不完全主要发生在左髂总静脉部,因该处可能早已或多或少地受到左髂动脉的压迫,使局部狭窄难以解除。其次,肢体远端中、小静脉内的血栓难以完全清除。在切开股静脉前自然要使病人处于肝素化状态。取栓完毕,或直接缝合股静脉,或加作暂时性远侧股动静脉瘘,以提高手术疗效。术后需以肝素经静脉抗凝3~5天,再改为口服法2~3个月。
一旦股青肿发展至坏死期,只有做广泛的肌间隙切开,使坏死组织得到充分引流。抬高患肢,频繁更换敷料,也许是惟一的治疗方法。作者以近1年时间,曾治愈了1例如此重症病例。急性期不能得到缓解,则发展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预后
一般认为,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3~6个月后,即进入后遗症期。深静脉血栓经过吸收和极化,以及缓慢的再通过程,愈是位于近侧的血栓形成,再通的可能性愈小。据Dale报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率约1%~2%。此外,血栓在再通过程中,可将其中的瓣膜加以破坏,而出现倒流性病变。下肢除明显的肢体肿胀外,由于长期深静脉回流障碍,小腿深静脉高压,多累及交通支使下肢浅静脉曲张愈显明显,足靴区可因皮肤营养障碍出现慢性湿疹、色素沉着,甚至淤积性溃疡。
小腿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1.机械方法 旨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用电刺激仪刺激腓肠肌,以循环驱动器或节律性正压或负压驱动仪均能有效地促进肢体循环。术后鼓励病人及早做踝关节和股四头肌活动,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尽早下床活动则同样显得重要。术后穿用有压力差的医用弹力袜,如小腿4.0kPa(30mmHg)、大腿2.67kPa(20mmHg)压力者亦起到循环驱动作用。
2.药物预防法 首先是小剂量皮下肝素疗法。综合资料说明,皮下肝素疗法使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由25%降至7%;大型肺栓塞的发病率由6%降为0.6%。小剂量肝素之所以发挥预防作用的机制并未完全了解。经皮下途径减缓了药物的吸收,使机体较持续地保持了一定的肝素浓度可能为主要原因。使用方法一般是在术前2h皮下注射50mg,以后每12小时 1次,每次50mg。抗血小板疗法主要包括肠溶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低分子右旋糖酐的作用在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可酌情每天静脉滴注500~1000ml。
看了下肢静脉血栓治疗方法的人还看:
1. 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2. 小腿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
3.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4. 血栓病人如何康复训练
问题一: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少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导致致命性的肺栓塞,因此治疗应包括下肢静脉血栓本身以及如何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急性期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2种,2种方法各有特点,何种方法更优目前尚有争论。慢性期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压迫治疗。
1.急性治疗
(1)一般处理:下肢深静脉一旦血栓形成,病人应卧床休息,减少因走动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切忌 *** 挤压肿胀的下肢。患肢抬高使之超过心脏平面,有利于血液回流,促使肿胀消退。卧床时间一般在2周左右,2周后,穿阶梯压差性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可加快组织消肿,减轻症状。
(2)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应用最早且最广泛的方法,抗凝本身并不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但它能抑制血栓的蔓延,配合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它能有效地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在肺栓塞防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一般均应同时用抗凝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抗凝治疗的时间可贯穿整个病程,一般需1~2个月,部分病人可长达半年~1年,有的甚至需终生抗凝。但下列情况禁用抗凝治疗:消化道溃疡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近期发生脑出血者、流产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者等。
①肝素:最常用的抗凝药物,其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肝素起效快,半衰期短,在体内作用稳定。肝素水溶剂主要为12500U/支,相当于100mg。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和皮下深脂肪层注射2种,肌肉注射易发生注射部位血肿,不宜采用。皮下深脂肪层注射方法较简单,但体内肝素浓度不易精确控制,注射部位一般选择腹壁皮下。静脉注射方法利用微量泵持续静脉给药,此法肝素作用快,剂量容易控制,体内肝素浓度较稳定,容易调节,是较理想的给药方法。具体方法是先静脉一次性注射肝素50mg即6250U,使肝素体内浓度快速达到峰值,然后将肝素稀释液(肝素200mg即25000U溶于5%葡萄糖盐水500ml)以30ml/h静脉持续滴注。但有下列情况时肝素用量应减小至20ml/h:2周内作过手术者;2周内有脑卒中者;血小板计数
问题二:下肢静脉血栓如何食疗? 还是对症治疗好,宜清淡饮食,多多吃黑木耳,活血作用特好~~~・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指下肢静脉血管内形成了血栓。
病变无年龄和性别差异,主要发生在四肢的静脉。特别是发生于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往往治疗效果不佳,常遗留下肢深静脉阻塞或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偶尔重者可能会由于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
血流滞缓,血液高凝及血管壁损伤,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某一因素可能起主导作用,其它因素相辅相承,则形成了血栓。
临床表现
1、浅静脉的血栓形成(即:血栓性浅静脉炎)
多发生于四肢浅表静脉(那些皮肤表现清晰可见的青紫色血管),如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等。本病易反复发作。
急性期时患肢局部疼痛、肿胀,沿受损静脉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条索状物,皮温高、红肿。1~3周后静脉炎症逐渐消退,局部遗留有条索状物及皮肤色素沉着,经久不退。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可发生于下肢静脉的任何部位,症状也会因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而有轻有重。
当血栓只发生于小腿深静脉时(周围型),症状不明显,表现为轻微小腿胀痛、腓肠肌轻压痛、局部沉重感,因此易被忽视;当血栓从小腿向大腿继续伸延时,小腿肿胀、疼痛日益明显,腹股沟以下浅静脉扩张、肿胀,股三角区(大腿内侧靠近腹股沟约3M2的三角区)有明显压痛,并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此时就形成了髂股静脉血栓(中央型),此时,可伴有发热、乏力、心动过速,血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如果血栓脱海,可造成肺栓塞,后果较严重。当发生肺栓塞时,会出现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甚至发生紫绀、休克、猝死。若整个下肢深静脉系统广泛性血栓形成(混合型),不仅血栓造成静脉阻塞,同时 *** 动脉强烈痉挛,则下肢疼痛剧烈,整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呈紫褐色,有的可发生水疱,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可出现休克及肢体静脉性坏疽(溃烂、坏死),此种特殊类型也称为“股青肿”。
诊断
具有如上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不难诊断。
为了进一步确定病变部位、程度及范围,可采取以下检查方法:
1、超声波检查 此法为较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可直接观察静脉直径及腔内情况,可了解栓塞的大小及其所在部位。用彩色血流多普勒实时显像法对膝以上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95%)。
2、静脉造影 是最准确的检查方法,能有效地判断有无血栓,血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同时还可以逆行造影,了解静脉瓣膜功能情况。但由于此法有一定的损伤性,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肾功能损害,因此必要时才进行。
治疗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
1、一般性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局部热敷,必要时可穿弹力袜或用弹性绷带包扎。避免久立或久坐。
2、药物治疗:止痛药有:保泰松、吲哚美辛(消炎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阿司匹林等,一般不必用抗生素或抗凝剂治疗。
二、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约离床面20~30cm,膝关节微屈曲位。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使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起床后应穿长统弹力袜,穿着时间为6周~3个月。
2、抗凝治疗
A:肝素:静脉注射肝素使凝血激酶时间达到正常的1.5-2倍,维持治疗5―7日。 但静脉注射肝素的剂量较难控制,掌握不慎就可能引起出血,因此较安全的方法可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
1、 B:华法林:肝素治疗5天后口服华法林,直到凝血INR指数(凝血激酶时间)达正常水平的2-3倍。其后,给予维持量持续3~4月。
3、溶栓疗法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和纤维蛋白溶酶。由于较易引起出血,其长期疗效并不胜于......
问题三:下肢血栓一般应该怎么治疗呢? 对症方行栓
问题四:腿部血栓的治疗方法 看是动脉还是静脉
急性动脉栓塞要行急诊拉栓手术。
下肢深静脉罚栓,血栓形成6-8小时内腔内溶栓效果很好,急性期要行溶栓抗凝治疗,需绝对卧床,如血栓位置较高,除外年龄等因素可考虑静脉滤器置入,正规溶栓抗凝治疗2周左右,随后口服华法令1年半监测PT及INR。
静脉血栓形成是各种原因引起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那么,有什么治疗 方法 吗?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小腿静脉血栓最好治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腿静脉血栓症状
根据血栓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1.浅静脉血栓形成 常累及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属支,多发生于静脉曲张的基础上。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外表可见浅静脉有一发红、低热的索状物,有触痛,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另外,迁徙性浅静脉血栓形成往往是癌症的一个提示性症状。
2.深静脉血栓形成 按其部位和病情不同可分为以下2种。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小腿部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在手术后第2周发生。左侧下肢最常见。特征性表现为小腿腓部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感严重抽痛,且足背屈时更甚,全身症状不显著。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受牵引而发生疼痛。还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健侧增粗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多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起病急骤,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略发绀,浅静脉扩张,有难以耐受的大腿内侧疼痛和沿静脉特别是股三角区的显著压痛。全身症状不重。
小腿静脉血栓最好西医治疗方法
1.治疗目的 使病变局限化;消除水肿;预防肺栓塞发生。
2.一般疗法 卧床,抬高患肢,应用湿热敷,待疼痛消失和体温脉搏恢复正常后2周左右,即可下床活动。用弹力绷带缠肢3~6个月,可有效地减轻下肢水肿。
3.病因疗法 积极处理或去除感染灶如扁桃体炎和癌肿等。
4.全身疗法
(1)抗凝剂:如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不仅可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而且能阻止其他部位新的血栓形成。应用时必须每天测定凝血时间和血中凝血酶原含量。
(2)溶栓剂:在发病3~5天内,可应用人纤溶酶,促使血栓溶解。尿激酶和蝮蛇抗栓酶也可使用。
(3)低分子右旋糖酐:为血浆增容剂,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作用,可改善微循环,减轻疼痛。剂量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15天为1疗程,7~10天后可重复。副作用为偶然可致过敏性休克,有人认为有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危险,有出血倾向或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4)非甾体类抗炎剂: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和保泰松等。
5.手术疗法
(1)交感神经节阻滞术:该法可减轻疼痛和水肿,对伴有动脉反射性痉挛者有良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深部大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应用,疗效更为显著。
(2)静脉结扎术:在血栓的上方结扎静脉,可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3)血栓摘除术:当急性静脉血栓形成时施行血栓摘除术,可缩短病程和预防肺栓塞,还能减少和减轻在非手术疗法或结扎静脉后所遗留的静脉功能不全现象。
(4)静脉剥离术:可行隐静脉系统剥离术。
小腿静脉血栓最好中医治疗方法
(1)单味中药:如丹参注射液(4.0g/2m1)8~16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或丹参注射液2~4ml,肌内注射,1~2次/d;或丹参片3~4片,口服,3次/d。
(2)辨证论治:
①湿热蕴毒型:治以化湿行痹,清热解毒。方用生苡仁、黄芪、板蓝根各3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柏、玄参、当归、苍术、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天服2次:
②湿热瘀阻型:治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方用丹参、黄芪各30g、黄柏、当归、赤芍、金银花各15g,苍术、红花、玄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③血热瘀阻型: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方用紫草20g,丹皮、赤芍、益母草、毛冬青各15g,广西角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④阴虚瘀阻型:治以养阴清热,活血化瘀。方用黄芪、水牛角各30g,白芍、生地、金银花各15g,丹皮、红花、当归、蜈蚣、全蝎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⑤气血两虚型:治以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方用黄芪30g,党参、白术、当归各15g,白芍、茯苓、熟地、川芎、肉桂、甘草各10g。水煎取汁,每天1剂,日服2次。
(3)针刺疗法:上肢取曲池、内关、合谷,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每天或隔天1次,每次30min~1h,10~15天为一疗程。
看了"小腿静脉血栓最好治疗方法"的人还看:
1. 腿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
2. 静脉血栓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3. 什么是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的治疗
4. 小腿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为以下治疗方法:
1、如果静脉血栓不严重时,主要是通过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一般服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利伐沙班、华法林等,但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并且去医院定期复查相应的检查。
2、如静脉曲张较严重时就需要住院进行输液治疗,一般需要给予扩容、祛聚,必要时给予溶栓药物,例如尿激酶等。如果再严重时则可能需要行介入治疗,将形成的血栓取出,或者进行血管扩张。
3、再严重者则可能需要行手术治疗,即将血管切开,血栓取出,必要时将该段血管一并切除。在患有下肢血栓后不能做过于剧烈的运动,例如打篮球、踢足球等,因为这些可能会导致血栓脱落,同时也不能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不能吃过于辛辣的食物等。其他的注意事项,需要向主诊医师进行咨询。
身体的静脉血栓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凝血机制异常,导致血液中一些正常的成分出现异常积聚导致的。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根据血栓的部位以及血栓的分期治疗而有所不同。在急性期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以抗凝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抗凝治疗包括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者口服华法林、利伐沙班片、达比加群酯等。手术治疗分为微导管溶栓和导管吸栓,微导管溶栓是通过溶栓导管将尿激酶、肝素、蚓激酶等药物泵入到血栓周边,使血栓溶解。导管吸栓目前仅用于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治疗,手术效果较好。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血栓,手术治疗效果一般,不建议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进行手术治疗,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静脉血栓主要以抗凝治疗和消肿治疗为主。抗凝治疗同急性期的静脉血栓的抗凝治疗,消肿治疗需要口服马栗种子提取物、羟苯磺酸钙胶囊等。在慢性期还需要建议患者穿下肢静脉曲张袜,改善下肢静脉压力,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后综合征的出现。
发表评论